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官札记
用和谐的理念塑造人——读《〈论语〉心得》有感

发布日期:2011-10-09

用和谐的理念塑造人——读《〈论语〉心得》有感

  黄忆江

  北师大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出版后,读者反响热烈。我院在读书活动中,选择了该书作为读物之一,觉得很有必要,本人反复研读了多遍,深感孔圣人思想之光辉虽穿越沧桑,却依然对我们现代人的思想产生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我们当今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积极的影响力尤为可贵。以下自己就研读该书后形成的想法谈些肤浅的认识。

  一、关于坚定信仰问题
    在“论语”子贡问政一文中,孔子在回答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时,孔子回答有三条,即足兵、足食、民信。“足兵”即国家机器要足够强大,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足食”就是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民信”就是老百姓要对国家有坚定的信仰;但子贡又问,如果三条能去其一,去什么,孔子日:“去兵”,子贡又问如去二呢?孔子日“去食”,孔子接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此可见,民众的信仰对一个国家长治久安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早在革命年代,多少志士仁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就是源于他们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如果信仰发生动摇,那么作为革命者势必意志薄弱,经受不住艰苦环境甚至生死的考验,最终可能脱离革命队伍乃至叛变革命。在社会主义年代,民众的信仰依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即便是百姓丰衣足食了,如果执政党不加强自身的建设,不抓好反腐倡廉,不在思想上正本清源,人民群众很可能因为信仰危机,导致人心涣散,对政权失去信心和依赖,这一点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瞬间土崩瓦解的惨重历史教训中可见一斑。因此,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理想信念都是自身前进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动力,信仰坚定则人心齐、事业兴,信仰动摇则事业衰、国家亡,“民无信不立”古今多少政权更迭无不印证了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当今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一定要始终重视培养民众对政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同描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同样,对法官而言,恒定的信仰则更为可贵和重要,不仅要毫不动摇地保持对政党和国家的忠诚和信仰,而且还要矢志不渝地保持对宪法和法律的坚定信仰,唯有如此,作为一名司法者才能“奉法如神” 、刚正不阿,从而唯法是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务。
      
二、关于慎重交友问题
      
孔子的弟子子游曾说过这样的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点”,意思是说无论是对领导还是对朋友,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亲疏的分寸。这一点对于我们当今从事法官职业的人来说,仍然具有很好的警示意义。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生在世,许多事仅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因此,“一个好汉三个帮”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交友之道贵在有度,朋友有难自然应该出手相助,但是这个帮助是要有原则、有分寸的,特别是我们从事审判执行工作的法官,更应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现今的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法官自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但是,如何在遇到朋友熟人打招呼请求关照时能坚持原则、秉公办案呢?我想不外乎三条:一是违反原则的事坚决不办。当人情与法理产生冲突时,当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而不能循私枉法,丧失原则。二是在不违反原则前提下,在法律框架内多做些和解工作,力求案结事了,既维护了法律权威,也尽到了朋友之义。三是与朋友保持必要的距离。即便是情投意合的朋友,也需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过于亲密就容易在大是大非面前丧失原则,从而做出有违法律和伦理的事来。四是不应滥交朋友。在现今社会物欲横流的大背景下,许多人出于功利的目的,想方设法与一些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人套近乎、交朋友,法官自然也成为一些人“猎取”的对象,对此,我们应当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到明辨良莠,亲疏有度,切不可被一些貌似亲密朋友、实则居心叵测的人拉下水而后悔莫及。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为交友不慎导致贪脏枉法、身败名裂的例子已屡见不鲜。因此,在交友问题上,我们应当秉承先人的教诲,按照“友直、友谅、友多闻”的标准,广交直友、善友、益友,并做到亲疏有度,努力保持健康、纯洁的朋友关系。
      
三、关于正确的得失观问题
      
《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段话: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既然生死、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么就要学会顺应,但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他人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尽管这些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却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那就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其中,怨天尤人,而是要尽可能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古人所讲述的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却也饱含着深刻的哲理:人生不过百年,不可能所有的幸运都降临到一个人头上,也不可能所有的遗憾都让一个人饱尝,正象基督所言:当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户的时候,必将为你关上了另一扇窗户。人生一世必有所得,也定会有所失,这就是一个人处世立身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得失观,才能正确面对人生的荣辱进退,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事实上,现如今我们许多同志在得失进退上并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如同孔子所言:“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意思是有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又会不择手段地维护既得利益。古人对得失观的剖析真是入木三分!我们现在许多同志不正是孔子笔下患得患失这一得失观鲜明的写照吗?得失观出现偏颇,小则影响工作情绪,整日牢骚满腹,颓丧无为,大则不择手段捞取不义之财,最终落得鎯铛入狱、人财两空的结局。因此,我们作为一名法官,应当牢记孔圣人的教诲,在利益面前要知足常乐,在事业面前要奋发有为,如果患得患失,占有欲过重,不仅得到的依然要失去,而且还要付出更沉重的代价。所以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是我们每一位同志应该谨记的道理,唯有做到取大义,舍小利,才能从容面对人生的缺憾,在各种诱惑面前处之泰然,清醒、坚定、有为。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取得事业的成功,才能最终赢得百姓的信赖和尊重。

作者:黄忆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